追梦1

游客 2006-9-13 1255

在他们的辛勤劳动下,遍地长满了两米高的芦苇、梭梭柴,没有道路,没有人烟的戈壁荒滩建成了农科所,后来随着新单位的建成,他们一直往北向沙漠腹地挺进,最后扎根在石河子的正北方向一百公里的共青团农场,因为当地的地名叫莫索湾,后来改名莫索湾七、八场,再后来两场合并为农八师一五零团,此名一直延续到九十年代,现在称西古镇。是石河子最北边的团场。地图上标有莫索湾地名,位于准噶尔盆地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腹地。出团场的路只有两条,一条是沿大路一直向南,走一营出一连进一四九团,沿大路到莫管处,经过一四七团、一四六团、一四五团团部分两路进石河子市。另一条先向东走二营,经过十连、十一连进一四九团,在别无他路。生活用水靠地下水,也有的喝涝坝水;种庄稼的水依靠天山熔化的雪水。听父母讲,当时的条件极差。部队复员军人、陶斯岳的起义部队(1949年9月25日起义,后称他们为9.25起义人员.)、内地支援边疆建设(简称支边)、后因生活所迫自己来新疆(简称自流人员)、右派、劳改后人员(也称新生人员)、劳改人员组成,来自祖国的五湖四海,最多的是河南、四川、甘肃、山东、安徽几省,都是血气方刚、柔情似水的年轻人,他们身上很少有传统习惯,最容易接受新的东西,本来就有敢闯敢干的基因,所以造就了我们这一代人的特点:敢闯,不恋家,哪个地方的语言、风俗习惯都熟悉,性格随和,不太计较个人得失,很容易与内地人交流,特别能吃苦。父母这一代人用他们的青春、鲜血甚至生命换来了一片片房屋、一条条林带、一块块条田,一道道水渠、一群群牛羊,在沙漠无人区建起了绿洲。对内地老家的深深眷恋使我们从小对老家一往情深,能够回一趟老家探亲是一件令人羡慕的事情。内地人可能不理解石河子被评上国际环境大奖或不以为然,可建设这座美丽的城市人还在,他们可以告诉你就在昨天的石河子是个什么样子。石河子老市委前面的《军垦第一犁》形象、生动地把过去的青春燃烧岁月永远留住。
最新回复 (4)
  • 蚂蚁 2006-9-14
    引用 2
    感谢你将这一段光辉岁月呈现给大家!
  • 草原 2006-9-14
    引用 3
    以前别人问我兵团的历史时,我也含含糊糊,现在清晰了!
  • 无此用户 2007-3-16
    引用 4
    原来是这样
    看了这文章,才知道在那里生活了十多年的地方,是这样建设起来的.多谢啊!
  • 白鹭 2007-3-31
    引用 5
    我们这一代人的特点总结的很准确!正是这军垦第一代的精神造就了今天的我们!感谢他们!我们也会将这一精神延续下去!
返回
发新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