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梦 学校

游客 2006-11-30 1562

说说学校吧:我在团校上了十一年,从小学二年级到高中毕业,小学一年级也应该属于团校,因为闹“文革”,学校停课,没有地方作教室,我们团部的孩子分成东西两个部分,东边在青年宫内上的,包括家住汽车连、保养间、面粉厂、团直、园艺连,西边在学校的牛棚里上的,有学校、副业连、卫生队、基建连,现在任团领导的李侠就在牛棚上的一年纪,其中没有换过学校,十一年在此地读书印象特别深,犄角旮旯都摸得清楚,说闭着眼睛走进学校不太夸张。就是现在一闭眼学校的三维立体图象清晰的展现在我的眼前。从青年宫一条向西大路,大约五白米,两边是高高的六排钻天杨林带,过个大桥,(其实是个小桥),是一条榆树成阴的路,北边是菜地,盛夏菜地里笋瓜(内地叫西葫芦)吐出的青藤和硕大的绿叶覆盖了黑黄色的土地,一朵朵手掌般大小的金黄色喇叭花探出脑袋,花蕊部吐出几缕白色的头发,刹似好看。南边是中学的操场,也是全团唯一的大操场,有三百米跑道围成的足球场,路边有两个沙坑,南北方向的是投掷场地。在往西进是个四边形语录牌,红砖水泥砌成,很高,以此为圆心种了一圈小榆树,正西为礼堂家食堂,开学典礼和以后很多活动都在里面举行的,包括上面提到的刚开学就开李玉杰的批斗会。再往西走是口井,旁边有开水房,一个干枯的涝坝(及水坑),走过一条林带就是学校的菜地。菜地过去是副业连.语录牌的南侧是中学部,一栋平房,往南是操场,再走下来大坑上来是厕所,旁边在后来有了一排房子,图书室和化学实验室。再走是学校的饲养场,猪圈、马圈和牛圈,过了一条大渠(开始提到的大渠的延续),林带,苜蓿地,飞机场。语录牌的北侧是小学部,一栋平房,走过去是操场,再走是几栋平房:学校家属区,过了家属区是学校的庄稼地,往北走是小水渠,大路,卫生队了。礼堂的南北各有一栋房子,南边是财务室和教室,北边是教室和卫生室,厕所。后边是煤场。每一个地方都发生了许许多多的故事。2002年回去,冒着细细的秋雨,来到学校,只见到财务室了,破烂不堪,门也快掉了,用铁丝胡乱拧了一下。其他地方都重新规划了,高楼、新房四五栋,小学部也是新房了,早期的操场,菜地被家属院占据,这就是历史吧。
因为当时中学部是新盖的, 中学生不上课,外出串连的串联,武斗的武斗,教室就留给我们。朝向小学部窗户的玻璃全是烂的,是武斗的结果。中小学部相距不到一百米,红卫兵有办法,用教室的凳子腿做弹弓叉,汽车轮内胎做皮筋,可以把拳头大小的石头打过去,听说教室的房顶都打漏了。小学部一派,中学部一派,反对武光(新疆兵团司令),包武光,反张仲瀚的包张仲瀚的,彼此斗的水火不容。武光是中央派下来的,应该是毛主席的忠实战士。两派都宣称自己最最忠于毛主席。让人真不明白。新教室没有铺地砖,第一次轮到我打扫卫生,把地上的表土都搓了出去,教室上面有一层阁楼,听说里面有红卫兵,住在里面.我心里很害怕,教室阁楼两端各有一个圆洞,直径有一米把,那时候看像个无底的深渊.教算术的老师姓魏,小个儿,好像是南方人,二年级学乘法口诀,为了让大家背得快,将全班学生带到教室外,坐在地上,天上火辣辣的太阳照着,告诉同学;谁能背下来谁就可以回教室,结果我第一个站起来当着全班同学的面一口气背下来,没有错的,第一个返回教室,那个心里叫爽。还有就是早请示晚汇报的开展,现在的学生一定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早晨一上课,同学起立,不是喊“老师好”,而是先背颂一段毛主席语录,在后每个同学依次来到毛主席像前,立正说最最敬爱的毛主席:今天我一定听老师的话,不讲话、不调皮、不打闹,听老师讲课,完成作业,请您老人家看我的行动吧。晚汇报也是依次站在毛主席像前,立正说:最最敬爱的毛主席,今天我没有听您老人家的话,上课讲话了,以后改正等等,我都是这样说的。很严肃认真,但声音很小,别人根本听不见,我也听不见别人讲些什么。没多久搬到小学部,(中学部的对面)。
学校的水井
前面介绍学校的那口水井,极大丰富我学校生活。那时候每个班里都有一个白铁水桶,用于打扫卫生是提水的,那一组值日,那一组的人负责到那口水井打水。两人一组,去的时候,一人提桶、一人拿棍,回来时,棍从水桶提环的中间穿过,或一人一头用手提着水或放到肩上抬着,顺利的时候,到了教室,还有大半桶水,如果路上争吵斗嘴,不好好走路,故意东倒西歪,那一桶水可以从井口撒到教室,你再看桶里的水,见了桶底,还得再跑一趟。
那口学生专用井,每天下课的时候都挤满了人,井口直径约一米,深约十米,一般井口小,井底大。红砖砌的井壁和井台,井台上支着木制的辘轳,辘辘把子是铁棍打的,麻绳下水头拴了一个铁钩,铁钩钩住桶,铁钩样式有三四种,像现在的钥匙环钩。有时,桶可以脱开铁钩掉进井里,一旦发生那事就麻烦了,后面的事情就是报告老师,老师通知后勤,他们拿着专用工具到井里捞,。介绍一下专用工具,细长的麻绳上拴着一个像铁锚那样的多齿铁抓钩,钩尖朝上,放到水井里,来后反复的荡绳子,大多数可以把水桶捞上来,井里的铁桶多了,就要有人下去捞,那是一件十分危险的事,我见过几次,很多大人帮忙,用粗麻绳把准备下井捞铁桶的腰部捆紧,用辘轳一点点的往下放,到了位置,井下人就可以近距离捞桶,往往可以捞出十几个桶来。本人不小心也掉下去过水桶。
夏天的井台是最受欢迎的,凉快、有水喝成了同学们聚众的好地方。课间操去、中午不睡觉去、下午下了课也去。每人都备有一个喝水的缸子,玩着、喝着、闹着,非常的快活。刚从井里打出的水是那么的甘甜、那么的清凉,喝够了,打水仗,你泼我、我泼你,不一会倒霉的是从头到脚井水直流。背心、短裤全部湿透。有的坐在地上嗷嗷直哭、有的到处乱跑哈哈直笑。还好新疆夏天的太阳热似炭火,站在太阳底下一会儿衣服就干了。不太惨的也是满头是水。就是那样闹,没有打架的,可能我们沙漠腹地的井水是幸福之水吧。
冬天的井台就变得十分可怕,井台高出地面约一米,天冷,井台上冻的全是冰,一层一层的,很厚,非常滑,上井台打水不小心就会摔跟头,屁股着地,出溜一下,回到了井台下,刺激又可怕。有害怕的,不敢打水,就有胆大的,他们在井台上滑爬犁。井口因为结冰越加变小,小到水桶下不去,就要打冰,校工们用十字镐、钢钎破冰。顿时井台上冰花四溅,大快大块的冰被打碎,被扔到一边,井台又恢复可往日的方便。破冰的时候也有趣事可讲;破冰破到井口时,一定要打开井口的冰,一不小心钢钎掉入井里,一片哗然。
冬天的井台是可怕的,更可怕的是辘轳的铁把子,说出来你可能不相信,如果不戴手套,暖手抓住铁把子就撒不开,撒开了一层皮就会粘在铁把子上。我尝试过用舌头尖舔铁把子,结果铁把子上一层白皮,我满口是血。疼得几天不能好好吃饭,还不敢告诉家长,怕再遭受责备。都是天气太冷惹得祸。
最新回复 (8)
  • 无此用户 2006-12-1
    引用 2
    回复
    挺有意思的,反映了一个时代.反映了那个时期的150.期待你的后续文章......
  • 草原 2006-12-1
    引用 3
    年代太久远了,虽然没经历过,可依然感觉那么的清晰,那么真切!期待下文
  • 白鹭 2007-3-31
    引用 4
    有点象王朔的小说,只是记得小时候记忆中的新疆的冬天特别的冷,也确实尝试过将舌头粘在铁上的事!可是后来长大了,怎么冬天就不怎么冷了
  • 一片枫叶 2007-4-18
    引用 5
    学校的老建筑几乎没有了
    学校的老建筑几乎没有了,大渠边上的那一排窑洞(曾经是我们的教室,后来改成实验室)也没有了,唯一还能看到的就是原来食堂内舞台后面的很少一部分。
  • 雪花飘飘 2008-9-18
    引用 6
    "过了一条大渠(开始提到的大渠的延续),林带,苜蓿地,飞机场。"这些景物都还在吧.依稀记得学校是有一块菜地,菜地那边就是副业连."往北走是小水渠,大路,卫生队了",这些景物似乎也都还在吧,我发现,世事沧桑巨变,有些东西不是轻易改变的,比如水渠,比如机场等等,想必水渠是早年就建造的象网络一样通向150的各个地方的,它是生命之源.机场在我印象中好像我还曾见过喷洒农药的飞机,好像是直升机,我爸说他还坐过团里喷洒农药的飞机,在150团上空飞翔,故乡旧貌,唤起几多回忆几许惆怅.........
  • manshan 2008-11-2
    引用 7
    但我知道,这些地方算是我们团的文化中心,市场、门市部也较为集中,路边还有一家裁缝店很有名,呵呵~
  • lenm 2008-11-2
    引用 8
    追梦0 白杨
    虽然我们是兵团单位,由部队改编过来,处处体现军队的痕迹,团里有三个民兵连,沿团部东部一线设防,分别称值班一、二、三连,姑姑在值班二连工作,每年都有军事训练,配有手抢、步枪、轻重机枪、六零炮、八二跑、手榴弹,后来又配有肩扛式火箭筒。可以说我对部队生活一点都不陌生。男孩子自然对部队有一种特有的亲切感。常去这三个连队,年轻人多,热闹,我也非常羡慕他们。面对面两排集体宿舍,头对头是十分显眼的武器库,有时候他们下地干活还带着枪。枪按规定立成三角形,我们还可以亲手拿枪,所以对枪没有一点神秘感。每年的实弹演习我们这些孩子都是观众,也是我们的节日,收获是空子弹壳。几乎每个孩子都有一堆。
    林彪在位的时候,随时要同苏联开战,民兵的演习也在升级。记得有一年的夏天,全团举行三天的军事演习,在团军事参谋(陈实道,安徽人,武夫样的人,身体素质极好,号称神枪手)的带领下,在三连的沙包窝进行,因为离家不远,我也跑过去观看。沙包窝人声鼎沸,红旗招展,民兵全副武装整齐地排着队伍坐在地上,钢枪成林,刺刀在耀眼的阳光下发出道道寒光。最活跃的要数那个军事参谋了,跑前跑后。最后一个节目,随着他的信号枪口发出三颗红色信号弹,放出三个白色氢气球,民兵纷纷开枪射击,两个被击中,那个未被击中的白色气球越飞越高,在蓝色的天空中越来越小,气流一吹,左右摇摆,陈参谋一看急了眼,从民兵手里夺过步枪举枪就射,啪啪几枪也没击中,白色的气球摇晃着消失在为蔚蓝色的天空。
    追梦1 白杨
    在他们的辛勤劳动下,遍地长满了两米高的芦苇、梭梭柴,没有道路,没有人烟的戈壁荒滩建成了农科所,后来随着新单位的建成,他们一直往北向沙漠腹地挺进,最后扎根在石河子的正北方向一百公里的共青团农场,因为当地的地名叫莫索湾,后来改名莫索湾七、八场,再后来两场合并为农八师一五零团,此名一直延续到九十年代,现在称西古镇。是石河子最北边的团场。地图上标有莫索湾地名,位于准噶尔盆地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腹地。出团场的路只有两条,一条是沿大路一直向南,走一营出一连进一四九团,沿大路到莫管处,经过一四七团、一四六团、一四五团团部分两路进石河子市。另一条先向东走二营,经过十连、十一连进一四九团,在别无他路。生活用水靠地下水,也有的喝涝坝水;种庄稼的水依靠天山熔化的雪水。听父母讲,当时的条件极差。部队复员军人、陶斯岳的起义部队(1949年9月25日起义,后称他们为9.25起义人员.)、内地支援边疆建设(简称支边)、后因生活所迫自己来新疆(简称自流人员)、右派、劳改后人员(也称新生人员)、劳改人员组成,来自祖国的五湖四海,最多的是河南、四川、甘肃、山东、安徽几省,都是血气方刚、柔情似水的年轻人,他们身上很少有传统习惯,最容易接受新的东西,本来就有敢闯敢干的基因,所以造就了我们这一代人的特点:敢闯,不恋家,哪个地方的语言、风俗习惯都熟悉,性格随和,不太计较个人得失,很容易与内地人交流,特别能吃苦。父母这一代人用他们的青春、鲜血甚至生命换来了一片片房屋、一条条林带、一块块条田,一道道水渠、一群群牛羊,在沙漠无人区建起了绿洲。对内地老家的深深眷恋使我们从小对老家一往情深,能够回一趟老家探亲是一件令人羡慕的事情。内地人可能不理解石河子被评上国际环境大奖或不以为然,可建设这座美丽的城市人还在,他们可以告诉你就在昨天的石河子是个什么样子。石河子老市委前面的《军垦第一犁》形象、生动地把过去的青春燃烧岁月永远留住。
    追梦2青年宫 白杨
    说道留下深刻印象的建筑首先要说青年宫,当时算得上团部最宏伟的建筑,历史悠久,是一五零团的象征。听说是爸爸妈妈他们用每天下班后加班建起来得。58年、59年建了两年,可能是前苏联设计的,或参照他们的建筑风格,处处体现俄罗斯建筑特点:高大的正面,三角形屋顶,两旁对称几间大房子,左右对称。从天上看,是个倒写的“出”字。大厅里有二十九排二十九行可翻动的木椅,一中间为1号左边单数、右边双数,最边的自然是29、28号了,前低后高,一横两竖将其分成六个区,中间区十一排十一行,位置最好。冬天的电影、演出都在里面,谁能够有一张票进去看场电影或演出,幸福无比。我们是不可能有票的那一类,又想看,怎么办?想办法,结果办法不少,罪也受了不少。不信本人给你一一道来:还没有开演的时候,想同有票的混进去,查票把门的都是警卫班的警卫,这些警卫带着枪。为方便查票,门外放三个用铁管焊成的小过道,一般有四个或六个警卫,一边两到三个,道口一个,中间一个,门边一个,想混进去非常不容易,就是混进去,也没有地方坐,站在过道里,也非常显眼,演到中间警卫还要查票,没有票的、站在过道的统统清理出去。有几次混进去,为防查票,前后溜,藏在座位旁边,心惊胆战,没有看好过一场电影或演出。所以我回想不出一场。有时,没有混进去,还不甘心,在门口等着,天寒地冻,不停地在外面转悠,溜冰、打闹,希望有人出来,门一开就溜进去。可能出来的时候演出已接近尾声,进去已不只是看演出,而是能够暖和一点。
    混不进去怎么办?扒开门缝看、站在窗户上看,特别是后者,故事最多,印象也最深。礼堂里传出优美动听的音乐,不能回家,何况,进不去的不只是我一个,还有不少孩子,争相爬到前面的窗户上,透过窗户,穿过过道,能够看到半个舞台,还是在几个孩子争斗中带来那么一点好处。再不行,就围着青年宫转,青年宫一边有四个窗户,如果能够爬上去也能看,那时斜着看,越往后越高,那是大一点的孩子领地,大哥可以爬上去,有时把我拽上去,窗沿并不宽,还要提防摔下去。看上是高兴的,也有看不上的时候,在沮丧的回家路上,有时也免不了受到大哥的埋怨。
    一个冬天妈妈带我们去看电影,我们自然很高兴,在妈妈的观照下穿好棉衣、棉裤,带上棉帽子、棉手套高高兴兴地来到青年宫,可不知为这么没有开演,不放人进去,外面冷不是久留之地,她领着我们来到青年宫旁边一户人家,好像是肖梅荣的妹妹家,她结婚时间不长,当然屋里还保持着温馨的气息,房子烧得特别热,我们进去不一会儿就脱去身上的棉衣,摘掉头上的棉帽,大人的交谈我们是不关心的,静静地等着时间一点点过去。电影的内容我忘记,可第一次没有挨冻,在温暖的家里等着电影的开始还是第一次。
    “文革”初期,各种派别纷纷登场,为表示对毛主席的无限热爱,组织文艺宣传队在青年宫前面各自画圈在里面演出,有的还搭个戏台子。内容无非就是舞蹈、块板、群口词等等之类,看谁的观众多,如果你在场你就会明白什么是对台戏,十分的热闹。我们小孩不知所云到处乱窜。
    在青年宫内,我看见了舞蹈、戏曲。有外地(主要是解放军的慰问演出),也有自己演的,如样板戏,有一个演员叫于现光,父母是北京人,可以在舞台上翻几个跟头,又一出大戏《沙家浜》,他在戏里演郭建光,有一场是郭建光站上,一舞手中抢,一个跟头翻下了地,非常精彩,本人是非常羡慕。每一年的春节都有文艺调演,各连来演出,演的好的还是那些知青。记得有一个节目当时叫活报剧,现在叫小品,几个人在上面演出,内容是越南解放军打击美国兵,把美国的飞机打落,又俘虏了驾驶员,一个演员伸出双臂,在舞台上转圈,极像受伤后飞机,一个演员带个纸糊的大鼻子装扮美国大兵,表演的好玩极了。后来,大哥长的好看,参加学校文艺宣传队,他有独唱和表演节目,经常到青年宫演出。记得在开学的一天看演出,是一场话剧,他在里面扮演一个上课不听讲的中学生,地点是南方的一个山区中学,大哥扮演的那个学生上课时带着蝈蝈,上课时蝈蝈一叫,那课还能上吗,结果是受到了老师的批评。有一个场景是在南方山区小镇的大树底下,这个学生的姐姐爱学习,在树底下背勾股定律,台词是这样的:姐姐;勾方加股方等于斜方。弟弟;被那些没有用。姐姐;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我明白学习很有意思。
    能够完整地、安静地坐在青年宫里只有一次,那是一个晚上,我是高中学生了,奉命听传达中央文件,关于王洪文的讲大力培养年轻干部。
    如果把青年宫作为中心,从空中俯瞰,会发现一幅奇妙的画图,它的南边是商店;西边是四栋住宅;前方的东边也是几栋别墅样住宅和一排“┓”字形房屋,作为招待所,与它相对应的是一间较小的四方形建筑,当过小食堂,买过车票;北边是两排“┓”长条形建筑,是团机关所在地,中间两栋小一点房屋。再扩大一点,一定会发现四所厕所。肯定是同一个时代建造的,并且出自一个设计师,而且是个俄罗斯人。所有建筑透出他们的气息,没有一丝东方建筑韵味。厕所是木制的,放脚的地方都是两块脚形木块,现在多豪华的别墅也见不着这样奢侈的卫生间。
    往事如镜 白杨
    很长时间没有写帖子了,看见同乡们的高评和期盼,我及兴奋又惭愧,其实自己明白所写的只是对往事的片片记忆,真的算不上文学作品。尽管生活艰苦,可是留下来的只有happy 和excitement,(对不起,有点激动),此时此刻我这里是临晨12点,就是可爱家乡的上午10点,可能有心人看出来了,我之身在美国的philadlphia学习,了解到他们的艰辛和努力,我更加对自己的父辈自豪!为现在还为那片热土辛勤耕耘的同乡们道一声,你们辛苦了,你们也是我最可爱的人。
    29年前我经过努力走出了那片生我养我的沙包窝,来到内地工作13年,今年又被排到这里学习,应该说是白杨精神在鼓励着我。走的越远,过去的情景就越清晰。可能我又要失眠,其实让人留下永久记忆的不一定只是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我觉得儿时就是一面镜子,而且会不断地对着端详,不断地抹去拂尘,让它更加清晰,明亮。
  • lenm 2008-11-2
    引用 9
    谢谢可子给我们推荐这样记忆丰富的好文章。
返回
发新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