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童年时期兵团连队生活的回忆

西北虎 2010-10-14 2477

从国家尝试改革开放开始,新疆兵团及下属的连队就开始发生着变化。这几年,跟着市场化、城镇化的步伐,兵团的连队的变化尤其深刻。我的家乡在石河子的一个边远的团场,一家人一直居住在一个小小的连队。自己从小到大生活过的地方,现在看着却是那样的异样和陌生,与童年、少年的记忆相去甚远。回忆时,常伴着惆怅、失落、怀念、隐痛和沉重,但也带来慰籍和坚强。
现在的那个连队我也时常会回去看看,生活区、连部已被“小康村(连队)”建设工程搞的“今非昔比”了。重新规划、布局导致树木几乎全被砍伐,失去很多生气。感觉连队的住户少了许多,是很多人到团部买楼房、买平房、加入城镇化潮流的原因吧。房子是四间一栋,两家,开门背靠背,各家以中间线为界用砖围起很大的院子,院子的大门才是家门,领地是明确的,个体存在是鲜明的。院子里面可以搞庭院经济,也放自家的农用机械、机具和物资,当然汽车、摩托车、自行车是各家各异了。栋与栋相隔比较远,使居住区显的很散落,倒使道路的连接功能突出出来。连部也比过去简单了许多,礼堂、医务室、食堂、托儿所、武器库、集体宿舍、开水房等没了,只有几间办公室供连领导、财务等人员办公,连长办公室里有广播设备,高音喇叭就在房顶上。也几乎不开大会了,有事情就打开广播通知一下,广播几遍。出问题了,广播喊责任人,到连部一对一细谈解决。文化、体育场所和设施说已经有安排和规划,但目前还看不到。生活区外围的许多东西是消失了,如小学校、机务班、麦场、大库房、棉花场、公家猪圈、马圈、羊圈。田野里面种植的作物更是单一了,一眼望去几乎都是棉花,这两年有根据安排种植葡萄的,反正主要是经济作物。麦子、包谷还偶能见到,童年时的黄豆、向日葵、豌豆、100号(罂粟)、土豆、红薯、红花、高梁、西瓜、苜蓿、大豆及菜瓜、梨瓜等大量的作物已见不到了。连队的种植面积倒扩大了不少,是经过审批后开荒的结果,先打井、再开荒,全是种经济作物——棉花,据说开荒的利润很好。连队去团部的路已取直并修成柏油路,成为天天或几天必须使用的道路,因为现在的许多生活必需品、生产物资只能到团部去购买。不去是万万不行的,不象以前,连队就是基本自给自足的小社会,一般不离开连队也能生活有保障。
童年时期兵团连队的生活情形愈发清晰地出现在我的脑海里面。
那时候的兵团连队就是一个单位,有领导、有组织、有分工、有管理,所以一切都显的有条理和头绪。住房是统一盖的,8间左右一栋,有窑洞的,有平房的,一间一户,家家门挨门,平房前面45米是对着各家的棚子,里面堆放一些生产工具和生活物品,夏天还做厨房。棚子的后面是柴火堆、菜窖、自家养殖场所之类的。房子的背面往往接盖小房,以增大居住面积,因为那时候家里一般孩子比较多,3个、5个都是比较普遍的。连排的房子和连排的棚子之间就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场所,它可以是夏天各家晚间吃饭、坐躺的场地,也可以是通行的道路,也可以是小孩的游戏场所,是私人领地和公共场所的复合体,也没人在这上面思量和计较过。谁家教训了自家孩子、来了客人、家里有了纷争等也是很容易被邻居感知到。
连部是以礼堂为核心和标志的,是连队最宏伟的建筑,当时觉得是那样的气派和高大。礼堂一般在居住区的中心,有台阶、有门厅、双开的朱红大门、有一定坡度的铺红砖的大厅地面、有舞台、后台,舞台旁边有个小小的侧门。可以容纳近千人在里面坐着开会、看电影或文艺汇报演出。连队的高音喇叭自然是立在礼堂的顶上,因为这是连队的制高点。看电影或文艺汇报演出是那时候主要、盛大的文化活动,记忆比较深刻。放电影是团里的电影队派出放映组下到连队来,由于连队多,一部电影就要各连队循环一遍,所以来放电影的消息会提前几天、一天、几小时知道。消息传开后,小孩子会拿着小板凳到礼堂占位子,并在礼堂里面嘻闹玩耍一番,因为礼堂平时是锁着的。家长会在家里面炒些连队里面分的葵花籽、黄豆之类的零嘴供看电影时消遣。许多红色电影就这样在那个小小连队的大礼堂里面给我们留下了至今磨灭不了的记忆,忠诚、爱国、爱党等思想在学校教育的基础上也因这些电影而更坚定。演电影的吸引力在当时非常大,可谓家家户户倾巢出动。可以说,全连的人在看电影,都在礼堂里面,礼堂外面的范围几乎没有了人。这时候让小孩子走出礼堂,对小孩子是很大的考验。但这时候也是连队安防最薄弱的时候。记得连队在演电影的时候就发生了几次盗窃案件,破不了案,最后让全连的人写出看电影时候前后左右坐的人的名字,想以此破案。
文艺汇报演出一般出现在冬季,有本连队的小学校联合本连队的职工合办的,也有外面连队、团部机关来巡演的,记得那时候这类活动都叫“文艺汇报演出”。也很是热闹,没有通电的时候,要使用许多气灯,通电后要使用许多大灯泡,大大的礼堂里面充满了光亮使许多小孩兴奋不已。演节目的舞台和做准备的后台是小孩子关注、好奇的地方,被围的满满的,时常招来斥责。
礼堂两翼各伸出一排房子,右面是连队的大食堂,里面有为食堂保障全连饮食而工作的职工和相应的设施。做饭的物料来自公家的猪圈、马圈、羊圈、菜园,这些也是有职工料理的。到吃饭时间,可以在自家做饭也可以用饭票到食堂打饭吃,开水房里面也有用大铁锅烧好的开水任你取用。礼堂的左面一排房是连队的政务中心,连领导、财务人员的办公室、广播站、武器库房、医务室都在这儿,在小孩的心里面有些庄严,觉得是大人们活动的场所,一般不去这些地方,去了也变的拘束起来。
礼堂的对面,3040米的距离上,是青年班的宿舍,住着下乡知青和其他一些单身青年。思想活跃的他们经常会与小孩子逗玩,小孩子也经常去招惹他们,使得小孩子与大人的气氛也不那么死气沉沉了。
礼堂与青年班宿舍之间的场地可谓是连队的公共场所。正中间的地面搞成了两个篮球场,地面铺了红砖,比较正规。青年们也经常打篮球,或练习,或比赛,小孩子观看、模仿,帮着拣球,也偶尔上场捣乱一下,各得其乐。一些爱扎堆的大人也选择在礼堂前面聚会,说说国际、国内的大事,身边的家常琐事。
与礼堂较近的还有水井房、商店、粮库等。
在生活区的外围还有不少有公家性质的场所。东南面是小学校,小学的生活全在这儿度过。20多个小孩从一年级一起上到五年级,中间就是换换教室,100来个孩子,一个年级就一个班。除了包括朱校长在内的几个家在连队的教师是老教师外,其他的都是青年人。朱校长是合格的教育工作者,知道让学生全面发展,小学有劳动实践课和音乐、美术课,记得还搞了次全校性的长途跋涉,徒步去有快10公里远的另一个学校参观,现在想想对一个小小的连队小学校长来说,多么难能可贵。冬天,每天要提前给教室里面的前后两个炉子升火,老师将学生按家住得远近分成若干组,轮流结伴起早摸黑来学校升火。轮上了,这天就要早早起床,喊上家附近的同伴,顶着严寒,用电筒或马灯壮胆走向学校,摸黑打开教室,来到炉边,掏出剩渣,放进报纸、干柴,压上大煤块,然后点燃报纸。当一炉熊熊大火烧起才松口气,等炉盖烧红了,将从家里带来的馍馍、红薯、土豆等切片放在炉片上烤熟,就算是吃了热气腾腾的早饭,不用回家去吃了。
西北面是连队的库房、麦场,是个大大的院子,房子也多,场地也多。白天黑夜都有人值守,具体负责的人叫保管员,能记帐、记录的人才能胜任。里面有铁锹、砍土曼等劳动工具供职工换领,有劳保用品,还存放葵花、麦子、豌豆、黄豆、高梁、五谷杂梁等农业收成,这些是要在提留一部分后给连队每个职工分配的。
正北面是个大大的院子,里面还有正规盖的平房和连排的棚子,这是机务班。里面是停放、修理、保养农用机械、设备的地方,还有一个简易的油料库。修理间、铁匠铺、地沟等必须设施都有。里面到处油呼呼的。但小孩子最喜欢来这儿玩,和小孩天生对机械设备感兴趣有关系吧。有些玩具也是从这儿淘的。
东北面近些处是大涝坝,有个两亩地的面积,比较深。这个荒废的比较早,自压井出现后就荒废了。在有自压井之前的许多年里,快入冬时,将水从大渠引来注满涝坝,冬季整个涝坝里面的水会全部结冰。连队的大人、小孩会带着爬犁、架子车到涝坝拉冰回家,放进水缸或锅里融水来生活。
东北面顺着出连队去团部的路边很早前有个马圈,比较大。主体是个封闭的、长长的、中间有通道的大棚子,里面被通道一分为二,通道两边是喂马的槽,槽后就是马活动的场所。棚子的一头有几间房子,是住人和存放工具、物料的地方。棚子是东西向摆的,棚子外面的南面是堆放饲料的场地,北面是供马露天活动的几个隔开的院子。小孩时期也经常光顾马圈,一是寻觅可以做鞭子、弹弓的熟好的皮子,二是对马也有好奇心。进入马棚,光线很暗,马儿静静地吃饲料,嘴里发出声响,大大的眼睛平静地望着你,似乎要与你对话或有事询问,小小的心灵便有些打颤。
顺着出连队去团部的路再往前200300米,路的右面是记忆中最早的连队的菜园。很大,里面果蔬的品种非常丰富,是小孩子最想去解馋的地方,看护也严。所以经常发生小孩子偷进菜园被抓的事情。
再往前200左右,路右面是个很大的沙包,从西北向东南绵延有一里地多。就孤零零的一个沙包,高有10以上了。这是儿时冬天玩滑雪的地方。滑雪先要做好爬犁,取两个结实的条状木板,在每个木板的中间先凿挖出可以半嵌入粗铁丝的槽,然后将整段的粗铁丝嵌入,两头绷紧在木板上,讲究些可以把木板两头处理出弧面再绷紧,这样爬犁的“滑雪”关键部件就算做好了,后面就是组装成个桌面,让人可以坐在上面享受滑雪的乐趣。小孩子相约来到沙包顶部,将各家大小不一的爬犁列队联结起来,坐稳当后就向下滑去,那速度还真是越来越快,耳边能有风的呼呼声,和因速度带来的兴奋的欢呼声,爬犁列队失控翻车引起的冲撞、翻滚、挤压也是那样的惊险刺激,安抚受到伤痛的玩伴也使游玩充满了温情。可惜的是,这沙包已被消灭了,沙子在多年的改良土壤的冬季拉沙工作中被运到连队的不同条田里面,散进土地了,这沙包的高度为“零”了,但面积被人为扩大到了最大。
沙包的东面脚下就是连队的猪圈、羊圈,由于离连队较远,工作的职工就在这里安家落户,出于安全保卫需要也养了狗。这地方规模也比较大,地面比较脏,遗溺遍地。但小孩子还是经常光顾,可能是对动物的好奇心使然,当然羊圈里面几百只羊同圈、猪圈里面几十头猪同圈的壮观场景也是很有吸引力。顺带的,在猪圈、羊圈的椽沿下也能掏些鸟蛋什么的,在来去的路变的树上也能发现些隐蔽的鸟窝,回报和收获是很大的。
记忆中的田野是丰富多彩的,农作物是多样的。童年时期,连队四面的条田里面同时种植了许多不同的作物,只是每年更换作物的分布。棉花、小麦、大麦、高梁、玉米、苜蓿、西瓜、甜瓜、红薯、土豆、黄豆、豌豆、甜菜、葵花、100号(罂粟)等等,还有一种可以取皮做绳子的麻、收割后泡在水里的。许多作物的种植面积和连队的人口数量有联系,因为收获后要分配给职工。认识和学习这些作物,是小孩子增长知识、增长在小孩人群声望的途径,所以一些有心计的小孩子会有意去不同的农作物种植地方去观察、视读他们的特征。
……
这些记忆时常在脑海泛起,我怕丢失或模糊了,所以现在变成文字固定下来,对自己是个交代。不让记忆远去,愿它永远给我前行的勇气和力量。

[ 本帖最后由 西北虎 于 2010-10-15 18:16 编辑 ]
最新回复 (17)
  • 魏蔚 2010-10-14
    引用 2
    楼主写的真好,把我又带回了记忆里的连队。当年我们这批做小学生时没少在连队礼堂的舞台上“文艺汇报演出”。。。。。。。还记得吗?我们小学时候成立过一支鼓乐队。我们可都是其中一员哦!当年还是有点名气滴,团里有啥庆功会还会把我们借去增加气氛呢!我还被派上台给英雄戴过花,还出了洋相:L 也是很想把那些记忆写出来,可总是不能静下心来,看来大家的记忆都是相通滴!
  • duhongmeimeizi 2010-10-14
    引用 3
    :handshake 谢谢楼主良苦用心。午夜梦回:150总是在心间萦绕,很多年没有回去,08年回去一次,真是觉得“面目全非”。在那以后的甜甜的梦境里,全然没了往昔的记忆,梦里总是找啊找啊,想找回那儿时的乐园。
  • 列宁 2010-10-14
    引用 4
    记忆不会忘记得美好日子,谢谢楼主,我以前老梦见150,可是由于现在变化大了没多少梦了,我相信梦游的心在新的150迷失了传回不了大脑潜意识的影像,偶尔梦见去世的父亲时面粉厂的平房窑洞低矮的棚子还历历在目。现在博乐闻到那夕阳落下返潮的棉花叶味还那么清晰。几次路过棉田下去拾几多花,想一想那艰苦和劳作,心中多少有些物是人非了酸楚是淡淡的。也许不会在那么苦干了,团场的好多大田活我都干过,现在挺着将军肚的我告诉女儿她都不信,应为爸爸太胖了,呵呵,孩子的眼中爸爸在慢慢变老。我的童年和青春少年只有在梦里和日记里,也只有在150网站上了。喜讯的事今年棉花价格的攀升对我们150是一个好消息。市场经济好。可贺可贺。
  • 草原 2010-10-14
    引用 5
    感觉,酸酸的;有很多话,想说,却什么也说不出来了.....
  • 白鹭 2010-10-15
    引用 6
    想起了每年下连队拾棉花住在大礼堂的那些快乐时光、想起在青年宫演出和看电影的日子、想起了小时候还22连时为了看电影,早早扛着板凳占座位的情景.、想起那涩涩的早恋...... 真想再体会那些生活、那些事,可是物是人非,过去了,就永远过去了,留在心底里的只有永恒的记忆!
  • 白鹭 2010-10-15
    引用 7
    是啊,听说今年的棉花价每斤七块多呢!这是好事情啊!
  • 可子 2010-10-15
    引用 8
    写的好!
    已归类入精华帖。
    更多进入相关板块点“精华”即可
    150相关好贴索引
    情感地带精华帖
    文学天地精华帖
  • 魏蔚 2010-10-15
    引用 9
    我搞不懂了,建设新连队为什么要破坏绿化呢?
  • 列宁 2010-10-15
    引用 10
    破坏绿化那是和大城市学的,高大挺拔的杨树有满天飞舞的落叶和杨絮飞舞不环保影响市容的。种些花花草草地还有些啥灌木五颜六色的好看。现在要都市化城镇化呀。要对得起观众,管他风沙咋吹,那是全球地气候问题。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话题看看历史教科书吧。我们需要高楼大厦更需要苍天大树绿草花朵。钢筋水泥的建筑只是复苏的经济表现,并不是最后的家园。倡议新150人努力吧。不埋怨谁应为大多心在150而行动没有。我们在心里筑起绿色家园吧。
  • 飞鸟渡 2010-10-20
    引用 11
    写得真好!
  • 清风 2010-10-22
    引用 12
    写的果然好,我们这一代人脑海中永远也挥之不去的记忆。
  • weibing 2010-10-22
    引用 13
    虎哥写的真棒。看着你的文字真的感觉身临其境了。记述太详细了对于连队的分布。看到麦场,就让我想到了,秋收季节,总是会有那么几天学校都停课,各年级的都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到麦场按照年纪大小来分配工作。具体工作低年级的都是围成圈翘葵花籽,或者是搓玉米棒子。高年级的同学大都是相对的力气活。那时候的场景真是热闹啊,大家围坐着一边干活一边唧唧喳喳。突然哪里就是一阵子的尖叫,原来是无处可逃的小老鼠钻进了裤腿,我也有过这样的遭遇。最幸福的时刻是收棉花的季节,中午去麦场过磅的时候,爬上高高的棉花垛,倒完花苞里的棉花,然后重重的把自己摔在棉花堆里,眯着眼睛享受着头顶艳阳的照耀,一身的酸疼都被缓解了,总是想着要是家里的床能有这么软乎就好了。
  • myj@hjk.com 2010-10-22
    引用 14
    把我的心的话说出来了
  • myj@hjk.com 2010-10-22
    引用 15
    我qq278563512谁 都可以加的我希望你加我‘】
  • 邓建明 2010-10-27
    引用 16
    过去的150再也回不去了,不变的只有田边的杂草、棉花地的味道、老人慈祥的笑脸,我家8连的房子影子都看不到了,祝福家乡,怀念过去的150
  • 卿涛 2010-10-27
    引用 17
    看着心里暖暖的...
  • 杨恒 2011-1-2
    引用 18
    感谢你能静心写下这么细腻的文章,将30年前的兵团社会生活写的这么栩栩如生,我是品着茶,住在钢精混凝土的室内看这篇文章的,心中的思绪真的很感慨!还好,利用咱们150这个家,我找到了30年前儿时的玩伴。呵呵,谢谢!
返回
发新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