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河子150团—插入沙漠深处的绿色利剑(转载)

一片枫叶 2007-4-19 633

石河子150团—插入沙漠深处的绿色利剑(转载)
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卫星在我国第二大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惊奇地发现了一片神奇的绿洲,联合国为此专门组织了17名治沙专家来寻访,原来这里竟是由人工逼退沙漠而形成的一片人造绿洲!而创造这片奇迹的,就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八师150团三代军垦人付出了近50年的心血和汗水,硬是在沙漠戈壁滩上建起了这个长70公里、宽17公里的“沙海绿洲”,尤如一把巨大的绿色利剑插入浩瀚的古尔班通古特大沙漠。
2007年4月6日,“穿越三北风沙源”西线北疆组的记者来到了位于石河子市的兵团八师150团场,最直观的感觉就是似乎来了一个江南风光的小城镇,街道整洁干净,林木成排,草地成块,道路两旁、居民楼前后,到处有树有草,虽还未到发芽期,但依然一片生机盎然。谁又能想到,四十多年前,这里曾是一片风沙肆虐的亘古荒漠。
只有先造林,才能求生存
  1958年,一支由500名团员青年组成的垦荒队伍,来到了这片杳无人烟的荒漠,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吹响了150团屯垦戍边的号角。建团之初,这里极目荒凉,植被单一,仅有几棵梭梭、红柳孤独地挺立在沙丘上。团场东西北三面环沙,大风一起,流沙铺天盖地,所到之处农田尽毁。据统计,从1958年到1988年30年间,150团农作物累计受灾面积达9.67万亩,其中4.27万亩完全绝收。恶劣严酷的自然环境,让150团人意识到,要生存发展,要完成党和国家赋于的屯垦戊边的历史使命,首先要改造环境,植树造林,扼止频频发生的风沙灾害。
  从1958年起,150团开始了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活动。团党委做出了“先造居民点,主干道路林,后造条田渠道林”的规划,干部职工突击植树,两年造林近9000亩。在自然条件非常恶劣的情况下,军垦战士用自己的血汗乃至生命哺育和保护着一棵棵树木。
树立“大生态”理念,打造四级生态防护体系
  三代军垦人前赴后继,经过近50年的不懈努力,创造性地在这片“沙海半岛”上构筑起了四级生态防护“绿色防线”:第一道荒漠防风固沙林,实行围栏封育、禁牧圈养,严格保护荒漠植被,并进行人工补植梭梭固沙林,阻止流沙移动;第二道防风阻沙基干林,在沙漠与绿洲接合部建起了宽30-60米、长85公里的新疆榆、箭杆杨、沙枣、胡杨等大型基干林,阻止流沙,降低风速;第三道农田和道路防护林,在开荒造田同时,所有条田及主干道路实行林网化建设,有效保护农作物;第四道人居绿化防护林,在所有连队外围栽植6米宽的绿化林,在街巷、道路、公共场所营造风景林和绿化带,在职工庭院内种植经济林,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四级生态防风固沙体系的建立,确保了团场的生态安全,取得了明显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
从单纯的“被动防护”转向“主动防护”,以生态为本,树立“大生态”理念,150团人走出了一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新路子。据了解,到2005年,全150团人工营造防风固沙林3770亩,农田防护林11830亩,人工营造荒漠梭梭林29800亩,经济林340亩,封沙育林面积34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1%,团部镇区园林绿地有500多亩,镇区人均占有绿地面积5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28%。
生态和谐促经济腾飞社会和谐
  荒漠防风固沙林、防风阻沙基干林、农田防护林和人居区绿化防护林为主的四级生态防护体系的建设,有效改善了团场的小环境和小气候,年降水量逐年升高,年沙尘暴、扬沙日数逐年减少。多年不见的苍鹰、野鸡、野兔、黄羊、狐狸、狼、斑鸠、百灵鸟等野生动物经常在团场周边的荒漠保护区出现。生态环境的改善,不仅有力地促进了团场经济快速发展,当地职工群众也成为最大受益者,人居条件极大改善,人均收入成倍增涨,从1980年的不足4000元提高到2005年的2.66万元。
“只有伟大的人民,才有创造出如此伟大的奇迹”!
最新回复 (1)
  • 白鹭 2007-4-19
    引用 2
    深有感触
    深有感触!记得小时候每当刮风时,分不请白天和黑夜,天总是黄黄的,教室里几乎没有光线,早上醒来,家里的桌椅上厚厚的一层沙土;还记得小时侯每年三月全员植树造林,从没间断过,渐渐的,天变蓝了,不再害怕刮黄风的日子,那种昏天黑地的感觉离我们越来越远!还记得在大学传出报道,美国卫星发现地球上有两座长城,一座是中国的万里长城,另一座就是咱们150的这座绿色长城,作为150人,我感到无比自豪!也更加相信人定胜天这个真理!
返回
发新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