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宫

匆影 2010-6-4 2092

      我中学的校友、老乡们一定还记得团部的那个青年宫吧?一个在西北边陲再普通不过的青年宫,一个带有明显历史烙印的青年宫;从我记事起它就矗立在那了,如今我已人到中年,它依然矗立在那,任凭风吹日晒,依旧是那泛黄的墙面,而镶嵌其中的五角星还是熠熠生辉,尽管已和周围城镇化的建筑格格不入,可青年宫留给我的记忆是难忘的……


      在我的记忆中,这是一个兼开大会(那种特殊的年代各种各样的会议比较多)、文艺演出、看电影于一体的青年宫。在还没有电视机的日子里,从这个舞台上我知道了什么是京剧、豫剧、黄梅戏、秦腔、评剧……


       我们的团部有一个宣传队,我家的邻居王叔叔就是这个宣传队的,《红灯记》、《朝阳沟》、《智取威虎山》、《沙家浜》、《十五贯》……等等很多的戏曲节目都是由他们这个宣传队在这里展示给我们的(当然还有配合当时的政策需要编排的一些文艺节目)。当时的生活环境是我们除此之外没有其他的途径了解更多的外面世界,虽说也是在无奈中被动的接受,但在那个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匮乏的年代,能接受到这样的渲染的也算是幸运的啦(至今对各种曲调都能哼上那么几句)。


      那时我们看的最多的就是反映文革时期的电影、当然还有百看不厌的《地道战》、《地雷战》、《渡江侦察记》等抗日题材的、还有歌舞剧《红色娘子军》、《刘三姐》《洪湖水浪打浪》;还有很多当时的社会主义国家拍摄的电影,如前苏联的《瓦尔特保卫沙拉热窝》、印度的《流浪者》、朝鲜的《金姬和银姬的命运》、还有阿尔巴尼亚的等等很多很多,其中很多经典的台词我们每个人都能脱口而出,很多电影插曲也都能唱上几首。


      有一阵不用买票也能看电影,那就是在青年宫对面的空地上(记得那里还有个台子,经常开些公审大会之类的。还不能称之为广场,也不是很大,不过比青年宫要大一些),我们这些孩子常常就会早早搬个凳子去占位子,占不到好位子的人也可以到银幕背面去看,也很有意思的就是什么都是反过来的(还好那时基本没字幕)。后来团里建了露天电影院,当时觉得那个很大,好像可以容纳五六千人吧(不知记忆是否准确)。再后来有了电视机,可选择的东西多了起来。


      记忆中我们学校也经常在青年宫举办文艺演出,印象深刻的是我姐姐的同学,一个很会唱歌跳舞的女孩子,每次演出都会有她上场,往舞台中间一站很有气势的(后来留校当了老师)。我站在舞台上的记忆好像只有一次,应该还是在读小学三年级的时候,老师给我们几个女同学编排的一个类似于宣传尊老爱幼的一个节目,我们全部化妆成老太太,穿着借来的老太太衣服、扎着裤脚、脸上画着皱纹,我们相互看着笑成一堆。青年宫给我记忆是深刻的,每天早上的起床、晚上熄灯的号声;还有各种各样新闻都是从那传递出来的,它陪伴我度过了整个小学、中学时代。


      如今青年宫到学校的那条路、那片地已建成休闲娱乐的广场了,周围也盖了楼房,每当夜幕降临时,跳健身舞、带孩子游玩的、聊天的、闲逛的人们很快就让沉静了一天的广场变得喧嚣起来,青年宫在暮色中伫立着,当周围一切都变得物是人非,步入150团部它就是一个地标性的建筑,只要它还在那,你就可以凭着它辨认着曾经的似曾相识,周围的繁华与它无关,它是一段历史、是一种温馨的记忆。

最新回复 (4)
  • liushupi 2010-6-18
    引用 2
    :victory: :victory:
  • 笑纳百言 2013-7-27
    引用 3
    当然记得你,在那一届你和李,刘,巩等都是学习的尖子,
  • 西风依旧 2013-10-17
    引用 4
    我是87届音体美班的,比你们更了解青年宫一些,85年我就住在青年宫,负责画电影海报,直到89年离开。我现在在上海松江有家,九号线、星辰园,因为随时可以看望我的老师们。:) 。
  • 半山 2019-11-10
    引用 5
    唯一一次看电影《大蓬车》没买票,王春雷才买了张退票,带我混进去看了,零九年九月王进林带我到驼铃梦坡,他一眼还能认出我来。青年宫八八年夏看音体美班同学演出,再没进去过。
返回
发新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