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电影往事 文 / 清水芙蓉-

秋月温柔 2011-12-28 1306

小时候,最喜欢的事情莫过于看电影。记得在连队,广播一喊,大家就喜气洋洋陆陆续续地搬着木板凳,拿着葵花籽或自家种的花生米,也有懒人干脆拿着破木板或破布垫着直接坐在地上的,大家集中到连队的一个大前坪说说笑笑等着放电影。那时我们没有电影院,只有在露天下看电影。
??那时候,电影车在我眼里是最先进时髦的车了。每每开过,还总有一段特别的曲子放着,只要我们一听见,就知道是放电影的来了。少女时代,记不清有多少次,我对电影心中总充满快乐与希望的阳光。也记不清多少次,我小小的心中,为看越剧《红楼梦》,为听那一句句优美的唱腔,辗转了一次又一次路程的颠簸,更记不清有多少次,为林黛玉流下了一次又一次忧伤的泪水。
??还记得有一次,那时我正在营部上初二,看到电影车从我的学校经过,去的方向竟是我家住的连队。我飞奔一样让学生向老师给我请了假,不管天色已晚,转眼一个人就淹没在暮色之中。我跑着跑着,路过了一个自然沟,那长长的沟中还种着一些散乱的玉米。高高的玉米杆挺立着,风一吹就呼啦呼啦的响着,猛然就记起不远处就有一片坟堆。突然就后怕起来。常常听人说有一闪一闪的鬼火,而越是害怕我越是朝着一片墓坟望去,恍惚间我还真觉得看见了一闪一闪的鬼火向我飘来。我更是心惊肉跳,闷着头穿过了玉米地,上了自然沟,待再往前一看,前面不远处居然有个黑影,一时之间魂飞魄散,吓的尖叫一声,踉踉跄跄的后退着,只听得那人也尖叫一声,后退几步,待双方都反应过来,才明白都是两个大活人。原来还是一个男学生,比我高一届。事后他说听得玉米地呼啦一片响声,回转头站定想看个究竟,就听见我一声尖叫,也吓得尖叫一声,当然他的目的也是为看电影。他还告诉我,要放的这部电影叫《少林寺》。这部电影给我印象最深,其中郑绪岚的一曲《牧羊曲》,意境优美,歌词淡雅,曲调抒情,塑造了纯洁无暇的的牧羊女形象。至今让我记忆犹新。同时也让人们记住的是一段唯美的经典形象。
??经典电影带给我们怀旧的内容很多,有演员有故事更有优美的音乐。一段段有关电影的往事至今还历历在目。如果是夏天,人们会在电影开始前一个小时就早早地坐在那块白色的幕布前,有时片子演着演着会断掉,一个五角星的符号之后就剩下一片黑暗,而星空下的人们开始兴奋地谈论刚才的情节,接片子的时间有长有短,有时会超过半个小时。现在听到当时的经典台词,仍然可以在第一时间发出会心的微笑。从我看的《红楼梦》、《少林寺》、《追捕》再到《庐山恋》、《白毛女》、《射雕英雄传》,再到我喜欢看的战斗片《上甘岭》、《闪闪的红星》、《小花》等等,那一部部好看的黑白电影给了我们那个年代多少快乐与教诲,那一次次为看电影而经历的“历险”又何尝不增添我们的勇敢与智慧并获得行走在人生之路的承受磨难的能力?那个时代,没有发达的媒体,更无漫天的绯闻,而明星的走红完全依靠艺术作品和艺术形象。那个时候,黑白电影也成了老百姓了解世界了解文化的唯一窗口。尽管那个年代刚刚起步,文化消费品依然短缺,但是好的故事、个性的人物、电影多种造型手段,再回头,露天电影院是那个朴素年代的最大精神慰藉。这些传统元素依然是电影魅力之本。
??不知何时,露天电影变成了电影院,我们坐的板凳也逐步升华为豪华座椅,从免费电影到买票消费,当我们真正迎来商业大片时代,让人瞠目结舌的大投资、眼花缭乱的特技场景、车轮轰炸般的大明星跟进,很多电影恰恰是重形式轻内容,形式的奢华无法掩盖内容的苍白。记忆深处不可磨灭的影像和人物,早以泛黄得此情只待成追忆。高度物质化的社会,一切都来得太轻易,走得太轻佻。当我再坐在豪华的电影院,开着空调,享受着世界的现代化进程之时,常常在妩媚的霓虹灯下,多少升出一些繁华的忧伤与痛楚。那些如今已泛黄的胶片,有着我们需终身仰望的纯真与快乐。
??2010。12。19
最新回复 (4)
  • 秋月温柔 2011-12-28
    引用 2
    这篇文章,似乎写的是我,文中所说的电影,我那时也很痴迷;文中说的营部学校,我也曾在那里上过学,我也曾逃学回家看电影;文中所说的自然沟,也是我回家必经之路,也有一大片的玉米地,也有那鬼传说的坟堆,经常让我在回家的路上很惊恐。我那时痴迷的电影是《追捕》,杜丘(高仓健)是我崇拜的;还有《高山下的花环》,净化了我们的心灵;《铁道游击队》中主题歌现在听来会让人流泪;《神秘的大佛》常常让童年的我浮想翩翩;为了看营部露天影院的《少林寺》,我第一次学会了上树。想来这一切事 ,竟然如此让人回忆。

    [ 本帖最后由 秋月温柔 于 2011-12-28 14:03 编辑 ]
  • 魏蔚 2011-12-28
    引用 3
    此原文出自哪里?150人写滴?
  • 那个谁谁谁 2011-12-29
    引用 4
    回家的路,应该是二中到二连的小路吧。
返回
发新帖